重庆三峡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4)
一、专业方向简介
学科教学(数学)依托数学与统计学院(三峡大数据学院),设立于2014年,201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专业方向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符合本专业方向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48人,校外合作导师54人。拥有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重庆英才、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市级以上人才1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多篇;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育改革试点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各1项;建设有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市校级课程 10 余门;获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 30 余项,其中全国奖 2 项、省部级奖 10 余项。
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获“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教学技能大赛、“华文”高校师范生数学教学技能测试、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20余项、省部级奖 30 余项,培养了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100余人,为三峡库区的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培养目标
立足三峡库区,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高素质专任教师。具体培养目标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具有仁爱之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4.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5.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6.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7.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三、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学科教学(数学)密切相关。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或延期毕业,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 38 学分,最多不超过 45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位基础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 方式 |
开课 学院 |
备注 |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
外国语 |
2 |
32 |
1 |
考试 |
外国语 学院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1 |
18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学位基础课 (8学分) |
教育原理 |
2 |
32 |
1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2 |
1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2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2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专业必修课 (8学分) |
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
2 |
32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学科基础前沿与专题 |
1 |
32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专业选修课 (不少于8学分) |
学科素养类课程 |
数学方法论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解题理论 |
1 |
16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教育专业类课程 |
微课制作技术与实践 |
1 |
16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中学教育改革研究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数学教学论专题 |
2 |
32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班级与课堂管理 |
1 |
16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专业特色类课程 |
数学课件设计与制作 |
1 |
16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 |
2 |
32 |
2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中学数学课题研究 |
2 |
32 |
1 |
考查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非师范类 补修课 |
教育学 |
|
|
1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心理学 |
|
|
1 |
考试 |
教师教育学院 |
|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补修课 |
数学分析 |
|
|
1 |
考试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高等代数 |
|
|
1 |
考试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六、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训包括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校外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多种形式。
(二)实践采取集中实践与分阶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到中学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不少1学期,教育见习在第1-2学期完成,教育实习在第3-4学期完成;教育研习在第4学期完成。
(三)考核方式:研究生在每一阶段实践教学结束后,提交相应阶段的实践教学报告(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报告),由数学与统计学院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考核小组负责审查所有实践材料和考核记录,提出最终考核意见。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
|
实践形式 |
具体要求 |
考核方式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校内实训 (2学分) |
三字一话 |
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相关要求考核 |
考查 |
0.5 |
1 |
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 |
微格教学 |
就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训练,完成教学实作2次 |
考查 |
1 |
2 |
|
课例分析 |
精心设计并展示一节完整的课,并制作相应的微课 |
考查 |
0.5 |
2 |
|
校外实践 (6学分) |
教育见习 |
了解教学常规和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开展的美育、安全教育等内容 |
见习 报告 |
1 |
1-2 |
|
教育实习 |
掌握数学教学的一般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
实习 报告 |
4 |
3-4 |
|
教育研习 |
对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情况进行反思与研究 |
研习 报告 |
1 |
1-4 |
|
七、培养过程与方式
(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二)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指导课程实践,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教学技能培养,同时参与专题讲座和项目研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
(三)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培养目标,在课程学习阶段采取“3+1理论实践轮转”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周理论课程学习与一周专业实践交叉进行),将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一致,来源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二)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并获得通过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重庆三峡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其他
(一)对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习3门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与数学教学论),不计学分。若本科修过相同课程或者有教师资格证的同学可申请免修。
(二)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不计学分。
十、阅读书(刊)目
[1]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2]波利亚(G.Polya).《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等,1982.
[3]波利亚(G.Polya).《数学与猜想》.科学出版社等,2001.
[4]波利亚(G.Polya).《数学的发现》.科学出版社等,2009.
[5]皮亚杰(J.Piaget).《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
[6]皮亚杰(J.Piaget).《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90.
[7]布鲁纳(J.S.Bruner) .《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贝尔(F.H.Bell) .《中学数学的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9]豪森(G.Howson)等.《数学课程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等,1991.
[10]克鲁捷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1]格罗夫斯(Douglas A. Grouws).《数学教学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张奠宙等.《数学教育研究前沿》.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14]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5]宋乃庆等.《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顾泠沅.《寻找中间地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7]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陕西师大出版社,2001.
[18]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19]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李士奇.《PME:数学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23]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4]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5]马忠林.《数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6]郑毓信.《数学教育学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7]黄显华等.《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8]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导引》.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孔凡哲等.《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9]《数学教育学报》.季刊.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自1992 年起.
[30]《数学通报》.月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数学会,自1932 年起.
[3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陕西师范大学, 自1972 年起.
[32]《数学教学》.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 自1955 年起.
[33]《课程教材教法》.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81 年起.
[34]《教育研究》.月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自1979 年起.
[35]《心理发展与教育》.季刊. 北京师范大学,自1985 年起.
重庆三峡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